National Day Rally 2008 (Mandarin)
国庆群众大会 2008
各位亲爱的同胞,大家晚上好.
引言
新加坡过去几年风调雨顺,今年可没有这么顺利了。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未解决,全球经济展望十分不明朗。油价和食物价格高涨,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。
通货膨胀的影响
在新加坡,生活费节节上升,令老百姓也感到了担忧。今年通膨率高达6%-7%,是26年来最高的一次。难怪一般家庭感叹钱包“缩水”,而低收入家庭更觉得“钱不够用”。
政府非常清楚人民担心柴米油盐、生活压力的问题。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, 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今年生活费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。我们已经开始密切注意物价走动的趋势了, 也开始策定计划援助人民, 以减轻人民的负担。
因此,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里,我们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,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配套帮助人民,为人民解困。
财政部今年已经分阶段分发了“增长花红”和“消费税补贴”。五月分了第一期的“增长分红”;在七月分了第二期的“消费税补贴”;今年十月将分第二期的“增长分红”。
政府今年将花30亿元援助新加坡人。我不敢说是雪中送炭, 但是我们尽力而为了。30亿元是多少钱? 如果问新加坡人: "30亿元有几个零?" 他们可能不清楚。但是, 如果问一个普通的家庭,这个家庭今年可从政府得到多少钱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具体的印象。各种各样的项目加起来,一个普通三房式家庭平均可从政府那里获得约5000元的援助。 5000元 - 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钱。如果花钱得当,应该可以抵消物价上涨对他们所带来的冲击。当然政府不能够每年都派发红包。我们不是"财神爷"。 但是,如果财政有盈余的时候,在有需要做的时候,我们可以这么做,也会这么做。幸好去年我们有盈余,因此今年有能力帮助新加坡人。
当然,除了这些宏观的政策之外,我们也特别注意低收入家庭所受到的冲击,并且采取了适合个别情况的援助措施。低收入家庭的问题往往不是钱,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或是家庭有困难。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情况,一一去解决它。 所以, 每个选区的公民咨询委员(CCC)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办法。我举一个例子。 每一个CCC都可以直接动用“社区关怀基金”帮助陷入困境的家庭,不需要通过累赘和复杂的行政手续,由他们自做决定,权力下放。他们调查,考虑,斟酌,然后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。 他们可以马上和有效的,并且敏感的对问题做出恰当的反应。
除此之外, 许多基层组织也有一套援助贫困家庭的计划。他们送礼篮, 送食物, 送各种日用品。 今年做的格外多, 因为他们知道今年人民格外需要帮忙。此外,CDC - 也就是社区发展理事会,也有各种各样的配套。我问了他们,姚智是主席。他给了我一个很长的项目单。很有趣的。其中一个是帮助贫困家庭换灯泡,旧的灯泡换新的省电的灯泡,减低电费。这个是有效的、应该做的事情,所以我们做了。但是,我知道许多国人得到这些援助之后,还是觉得闷闷不乐;有些人还责怪政府,说政府不了解民间疾苦,做得不够。为什么?
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。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帮助人民的时候,没有敲锣打鼓,太低调了。我们是务实行事,应该做的就做。但是,人们可能因此没觉得我们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事。所以我们应该稍微高调一点,多做一点宣传,希望议员们多多努力。
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援助是间接的,而不是直接的,所以人们没有把增长分红和通货膨胀挂钩。我们把钱直接存进大家的银行户头,当人们到购物中心,或者巴杀,或者熟食中心买东西时发现钞票“缩水”了,火气来了,并不记得钱已经存进他们的户头。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努力,把这两件事情挂钩起来。这个间接的援助其实是最有效的方法,但是我们必须使人民了解这项援助是为了抵消通货膨胀的冲击。
第三个原因--有些国人认为政府直接造成物价上涨,因为政府调高收费或其他税收。他们要求政府尽量不要增加收费,以免加重人民的负担。其实,我也很同情这个观点。政府今年已经决定不调整多项收费。但是,我们也是很低调,没有特别宣布。如果今天宣布不调整这种费,明天宣布不调整那种费,可能讲不完。其实很多收费都没有调整。
我举两个例子。人民行动党的市镇理事今年都没有调高他们的杂费。我们暂时忍住,尽量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。公用事业局今年也没有调高水费。本来今年是必须调整的,但是因为现在的情况,所以我们把它延后,以后才考虑。
但是,有一部分收费的调整是无法避免的,因为能源价格和其他运作成本提高了。工友也应该获得加薪。因此有时收费不得不提高一些。在所能够控制的情况下,政府会尽量减少加价的幅度,也已经尽量减少加价的幅度了。比如说医药费,这是许文远部长非常注意的问题,政府向来严格管制医院的成本,尽量减少医药费的上涨。不过,医学不断进步,医生每年采用新的药物,新的治疗方法,新的手续,新的仪器。成本提高,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怎么办?政府不能够十年后还用十年前的手续或十年前的药方。所以政府逐年增加对卫生部的拨款,使卫生部可以逐年增加对公众的医药津贴。不过津贴总是有限,收费不得不跟着适度调整。我们也有特别的计划,比如医药保健基金Medifund,比如医药保健储蓄的填补计划,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应付他们的医药费问题。我们尽量把成本压低,把费用维持在现有的水平。实际上,我今晚不用多谈医药费的问题,因为医药费不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。
今年最热门的课题是三个英文字母 -- ERP,因为政府今年增加了ERP闸门,提高了一些收费。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。所以我今晚要谈一谈这个课题,希望消除大家对这项政策一些可能有的误解。因为时间有限,我只谈ERP政策的总体构想,而不谈这些政策的细节。这些细节,我交给交通部处理。但是我必须强调一点,就是:这个不是交通部的政策,这个是内阁决定的,是我们决定必须做的事。所以希望大家了解这一点。
我们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?其实,在过去八年里,政府已经逐步地削减汽车的各项税收,因为我们要降低这些税收,以便让更多新加坡人有机会拥车和买车。我们已成功做到这点。车辆的数目增加了,公路也更拥挤了。于是我们不得不增加ERP闸门,不得不提高ERP收费。但是,总的来说,我们的税收减少许多。我们其实是要帮助新加坡人,包括开车的人士。
我知道梁智强最近拍了一部电影 --《钱不够用》第二集,用ERP来做文章。他反应快、很机灵。政府的反应有时没有那么快,但是我想我们也不太笨,至少不比小孩来的笨。梁智强的电影还没出炉之前,我们已经采取各种措施缓冲ERP对大家的冲击了!
我们增加闸门的同时,也改善了公共交通服务,也降低了路税。这些可能是很多人忽略的。我看了这部电影的这一部分。你问我的反应 -- 电影不错,政策不行。梁智强和我们的目标不同。梁导演的目标是创造一部受观众欢迎的电影。政府的责任是制定一套能够帮助解决新加坡人民问题的政策。电影里没提到这些减税、免税的缓冲措施。我觉得有点失望,但是我了解这是电影,不是现实。我稍后将在英语的演讲中多谈这方面的问题。
外国工人和新移民
除了物价上涨,人们也关注外国工人和新移民所带来的影响。一些人埋怨外地人抢走了本地人的工作,也压低了本地人的工资,增加了国人的压力。工会领袖也向我反映了工友的忧虑。最近《早报》读者就热烈讨论这个课题,一些人还提倡加强“本土意识”,要有本土人跟外土人的分别。我理解人民的不安。
我要向人民保证的是,政府的责任是对新加坡负责,我们的责任是改善新加坡人的生活。引进外国工人和移民是为了发展经济,使新加坡人受惠。其实,这两项政策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。经济发展不断前进,经济越来越先进,越来越多元化,越来越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,并且也缺乏工人。如果没有外国人加入,我看我们经济无法继续发展。
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劳工短缺,不是人浮于事。其实有很多工作还是找不到工人。怎么知道?我们的失业率很低,百分之2.3。经济学家说百分之3以下已经算是全民就业了。我们达到百分之2.3。而年长工人就业率也提高了,不难找到工作。所以,外国工人并没有抢走本地人的饭碗,而是帮助我们把蛋糕做大。
让我举一些具体的例子。我们建两座综合度假胜地,他们需要聘请两万名员工。这将给新加坡人带来很多就业机会。但是,我们不能够勉强地要求他们只聘请新加坡人,因为他们找不到这么多本地工人,也不一定找到恰当人才。因此,我们必须允许他们聘请一部分外劳。这样才能替新加坡人制造更多工作。不然的话,他们可能就不来了。
我们金融业需要大量有专长的外地人才。不仅是新加坡人才不够,伦敦和纽约等都市也是如此。日本没有吸引外地人才的条件,因此不能够跟伦敦和纽约媲美,而我们能够,这是我们的长处。因为我们有一个讲英语的环境。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发挥这个长处。
大家可能会说这是大公司、大老板的事情。但是,小公司、小老板也有同样的苦衷。本地中小企业要聘请新加坡人也是不容易。他们必须聘请一部分外国员工助阵,降低成本,保持竞争力。我每次去选区访问的时候,总是听到小老板同样的投诉,就是“找不到工人,允许我们多请几个外劳,减轻我们的成本。这样,我们才可以继续维持生计,本地人才有工作做”。所以,这些都是很实际,很具体的例子。
在非经济领域里,外国人也让我们如虎添翼。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体育事业。我们的奥运会运动员25名,其中一半是新公民。为什么需要他们?你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-- 中国13亿人,新加坡400万人。300多倍。他们每拿三百面奖牌,我们只有机会拿到一面。不用说中国,就是跟马来西亚比,他们2500万人左右,印尼两亿多人,也是我们的几十倍。所以,如果我们要为新加坡争光的话,要有成绩的话,不只是体育界,而是许许多多的领域,我们都不能只靠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。 我们应该网罗全世界的人才,为新加坡打拼。你看游泳小将陶李非常出色,女乒乓队今晚参加决赛,将为我们赢得四十多年来的第一面奖牌。
所以我们欢迎外国人才,让他们壮大新加坡阵容,让我们超越先天的局限。我们应该为新加坡奥运队的表现欢呼,为所有的运动员打气。“新加坡加油”!
鼓励国人组织家庭
除了这些生活费,这些切身问题之外,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长远的问题。 今年,我们都很担心生活费高涨,但是大家想一想,10年后,大家可能就忘记2008年新加坡通膨率是多少了。长期的问题,比如说婴孩不够的问题,如果今年不采取行动,10年后的国庆日群众大会,我看我们还在谈婴孩的问题,还在伤透脑筋。
我跟大家提一些惊人的数据,这些数据令人非常担忧。我们的目标是达到2.1的生育率,就是说每个妇女平均生2.1个孩子,取代父母亲。这是我们的目标,但是我们实际的生育率还不到1.3,只有百分之1.29,差距很大。其中,华族的生育率只有百分之1.14,更不及格。换句话说,夫妇两人结婚了,只有1.14个孩子,只能够取代其中一个,减了一半。再过一代,四个老人家,一个小宝宝。再过几代,没有得减了。
这不只是新加坡的问题,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。我知道许多东亚地区、东亚国家都面对生育率偏低的问题。 日本、香港、韩国、台湾、中国,有些都比新加坡来的低。韩国有个口号:鼓励人们婚后一年怀孕,35岁之前生两胎。口号是一回事,行动是另外一回事,所以这是口号,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。
为什么呢?东亚社会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,而现在都正经历深刻的改变。从前,男人当家作主;成功男人三妻四妾,是地位的象征,是天经地义的,应该的。不然的话,你可能有什么问题。新加坡也是如此,一直到50年代,甚至60年代。这是非法的,但并不是不存在。可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。现代女性要求平起平坐,她们从不谈三从四德,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是三从四德。
可是,很可惜的是,有些新加坡男人的观念还是改变得不够快。我举一个例子:有一位男子要寻找伴侣,找不到,向红娘公司求助。红娘公司就跟他面谈,要了解他的需求,问他有什么期望。他说:我希望找到一个事业有成的伴侣。红娘说:没问题,事业有成的,我档案很多,还有呢?他说:她必须要有自立的精神。红娘说:那也没问题,因为事业有成肯定有自立的精神。 还有呢?他想了想说:她必须是绝对温顺服从的!问题来了,档案空了,去哪里找这样的女人?
但是值得安慰的是,这样保守的男子可能渐渐减少了。越来越多男人愿意负担家务,照顾孩子,喂孩子吃饭,抱孩子逛街,甚至换尿布。
但是另一方面,一些现代女性的观念也改变得太快了,真的是令人惊讶。我举另外一个例子,这是中国的例子。 在中国大城市里,社会观念改变得非常快,许多年轻的女性都不急着结婚。有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在中国做研究工作, 就访问了三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,是当地顶尖大学毕业的。她们在北京,是清华或北大毕业的。学者问她们:如果你在中国南方找到一份好工作,而你在北京有一位男朋友,你怎么办?南北相隔千余里。她们三个都说:我去南方找工作。所以学者再问她们:如果这个是你十分亲密的朋友,你会怎么办?三位都说:我还是去找工作,还是南方去。学者最后动动脑筋问她们:如果这位男士是你已经订婚了的未婚夫,哪你会怎么办?三个人想了想,还是说:我还是去南方。
所以这是个问题,不只是男性的问题。其实无论男女,都应该以认真、务实的态度看待婚姻大事。最好是事业和婚姻并重,趁年轻的时候结婚生子。如果等到事业有成之后才来找对象,可能已经错过恋爱的好时机,也已经错过生育的理想年龄了。最终,他们将失去拥有美满家庭的机会。
我知道许多人迟婚,不完全是观念的问题,也有些是因为在寻找对象的过程中,遇到一些困难。可能他们的社交圈子太小,可能工作又忙碌, 或者是不善于追求或吸引异性。
其实过去,年轻人可能也不是那么善于吸引异性。但是过去年轻人有一个解决的办法,因为结婚不是个人的问题,而是家庭的问题。所以男女成婚是听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父母说结婚你就乖乖结婚。可是现代青年认为这是他们的私事,告诉父母:“谢谢你,我不希望你干预。” 有些甚至说:“我办事,你放心”。可是“我办事,你放心”, 父母能够放心吗?少了传统式的媒婆,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时,还是需要帮助的。 实际上,我们还是需要“现代红娘”。如果你是家长,面对这样的情况,你会怎么做?
在北京,他们找到一个解决办法。他们现在有所谓的“家长相亲会”。数以千计的父母在公园聚集,参加这个相亲会,替他们待嫁待娶的子女物色对象。他们带着子女的资料、成绩册、照片、履历、文件证书等等,他们先谈,交换资料, 适当的话,交换电话号码,日后联络。回家把电话号码传给孩子,不敢说我是去父母相亲会拿来的,只敢说这是我同事介绍的,你不妨去联络联络。
新加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行“家长相亲会”,我看我们的人民协会不妨试一试。我希望新加坡的父母能适当的劝请孩子们早日成家立室,也希望新加坡人把结婚生子当成人生大事。总的来说,结婚生子是私事,要真心诚意,要靠个人努力,政府只能从旁帮助,而政府也会尽量从旁帮助。这一方面,我们应该说:新加坡加油!
结论
今晚,我谈了不少生活费的问题,这是燃眉之急,也是大家希望政府跟人民分忧,并且设法缓解的一个困难。
然而,我们不能只注意眼前的问题,而忽略了长远的挑战。新加坡面对的长期挑战,不只是如何提高生育率,也包括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深刻改变;如何提升新加坡人的文明素质和个人修养等等。我们应该像以往那样,平衡地处理短期和长期的问题。这是新加坡独特的成功模式,能够维持这个模式,就能够继续乘风破浪,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。